让国有重点景区成门票价格调整风向标
从国家宏观调控具有话语权的国有景区入手,通过国有重点景区的示范作用,引导整个景区行业的门票价格按照不同类型、向着各界所期待的价格水准调整
□窦群
近日,国家发改委网站开设了“我为建立完善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机制建言献策”专栏,就贯彻落实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的部署,向社会征求意见。景区门票价格作为热点话题再次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景区门票价格上涨很大程度上始于国有重点景区。一些具有资源垄断型的世界遗产级景区门票价格从过去不足100元,涨到200多元,连同缆车、环保车等价格在内,许多景区的实际门票价格已经超过了300元,让消费者感叹“游不起!”。作为景区门票价格的风向标,首先调整国有重点景区门票价格确实是抓住了这项工作的“牛鼻子”。从国家宏观调控具有话语权的国有景区入手,通过国有重点景区的示范作用,引导整个景区行业的门票价格按照不同类型、向着各界期待的价格水准调整。
首先,要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高度统筹考虑调整国有重点景区门票价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国有景区的公益属性和刚性需求特征必须从政策法规层面加以明确,这可以从根本上在大幅度降低甚至取消国有景区门票价格问题上形成强大的共识和政策法规基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对于“重要的公益性服务价格”,政府在必要时可以实行政府指导价或者政府定价。国有重点景区作为各地标志性的“必游”景区,是大众旅游的刚性需求。可以参照通过推出保障性住房来满足低收入群体刚性房需的做法,把国有核心景区作为满足大众旅游公益性、刚性需求的“保障性”景区,通过国家和地方财政的共同努力,全面、显著降低直至最终取消国有景区门票价格。
从长远来看,在国家和地方财政允许的情况下,国有重点景区门票的走向是实现免票,这种做法已经在公共博物馆免费开放过程中得到了有益的尝试。本着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宗旨,期待国有重点景区向社会逐步免费开放的美好愿望早日实现。
其次,在短期内难以实现免票的过渡阶段,可以由国家强力主导国有重点景区门票的定价机制及其收入监管。现在多数国有重点景区主要是所在地政府进行定价和使用门票收入,这种由地方政府代表国家管理国有重点景区的机制是景区门票价格上涨的原因之一。国有核心景区所在地政府凭借其垄断资源优势地位,把景区视为地方的摇钱树和印钞机,不断提高景区门票价格,让国有公共资源在某种意义上成了地方牟利的工具。
如果说门票收入用于维护景区资源环境保护、正常运营成本和后续发展资金,社会各界是可以理解的。问题在于,目前许多核心景区门票收入经常被作为地方政府预算外收入的重要来源。景区所在地政府对于景区门票收入多采取“收支两条线”的做法,这也导致国内不少门票收入超“亿元”乃至“十亿元”的国有景区屡屡出现资源保护隐患、景区服务设施老化等问题,此外,景区门票收入由当地财政统一支配,景区所在地政府每年返还给部分用于景区维护和发展的费用,然而却因为没有严格的法规约束,各地普遍存在景区门票收入被挪用的问题。
为此,解决国有景区门票价格问题,必须坚持国有景区回归“国有”属性,改变景区归地方所有、为地方牟利的做法。也就是说,必须摒弃核心景区资源作为国家公共资源被片面地方化的做法,国有景区要从为地方财政打工的被动地位逐步解脱出来,面向公众利益做好各项服务。为此,对国有景区门票收入监管必须建章立制,按照“来源于景区、使用于景区、回报于公众”的思路,不论景区管理机构是政府,还是参照行政管理的事业单位,都需要参照国家公开“三公”经费的做法,及时公开景区门票收入及其用途,接受社会监督。
当然,客观上看,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情况千差万别,国有重点景区在其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当地政府和居民的大力支持,与景区所在地形成了共生共荣的紧密关系,对国有景区门票采取过于理想化的直接、迅速实现免票的做法恐怕是不现实的。为实现相关政策实施,仍需要按照解决景区门票价格一贯的分类指导原则,针对不同类型国有景区的具体情况,分门别类地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