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巴罗夫,这座城市现在名字的由来就站在哈巴罗夫斯克火车站前,与中国的风格迥异,这位沙俄东扩的急先锋穿着一套哥萨克式的装束面对着车站大门,更像是一位蓬头垢面风尘仆仆等待着坐车回家的旅人——这与其破落户冒险家的身份颇为契合,早在17世纪他便率领麾下的哥萨克人侵入当时清朝的外兴安岭;再过近200年,已快要将远东这片辽阔的疆域掠夺入囊中的穆拉维约夫伯爵对这位“开路前辈”惺惺相惜,伯力是以改为以哈巴罗夫命名。1858年,《瑷珲条约》签订的那一年,便是哈巴罗夫斯克建城的元年。
火车站前的哈巴罗夫雕像。
哈巴罗夫斯克火车站,这座西伯利亚大铁路上的重要车站看上去一点也不富丽堂皇,而且完全是开放的状态——你可以从车站旁边的天桥直接到达站台,只需小心避开那些拉着行李车在楼梯钢轨上跑得飞快的大大咧咧的搬运工。
哈巴罗夫斯克火车站,车站的装修很是简陋。
哈巴罗夫斯克是西伯利亚大铁路上的重要一站。
我们在火车站旁边的“FAST FOOD”解决了午饭,虽然早不是人民币卢布汇率1:11的“好时候”,但哈巴罗夫斯克的物价还是称得上低廉——两盘炸鸡排配米饭,再加上鸡腿和饮料,合下来每人也就20多人民币。
这家物美价廉的快餐店看起来在当地颇受欢迎,一对年轻的情侣在卡座里喝着可乐,旁若无人地调情,他们的旁边还放着书包,让我怀疑他们可能是逃课出来的学生。身材魁梧却也有着夸张的啤酒肚的俄罗斯中校军官,点了个与其身材极不相称的小汉堡,慢条斯理地吃完,或许他正在减肥。而就在我们的旁边,一个小个子的朝鲜人和他的俄罗斯同伴正在聊天,俄罗斯人可能做的是对外国的业务,时不时地会有几句朝鲜语冒出——他们只点了两杯茶,还有两个蛋挞。
朝鲜民族——无论他们来自北面还是南面,在远东地区的出现频率是相当高的。毕竟,在韩国那夸张的如同天书的“史书记载”上,这些都曾是他们的势力范围。在哈巴罗夫斯克的远东地区博物馆里,乌泱泱的韩国旅游团让安静的展厅瞬间聒噪了起来,两个年轻人还试图去摸大门口旁的猛犸象模型,急得膀大腰圆的俄罗斯馆员大妈厉声声阻止。我毫不怀疑地相信,若他们还不住手,立马会被大妈当场放倒。
左侧的红色建筑就是远东地区博物馆。
博物馆门票350卢布,拍照免费,若要摄像的话需要另外付费。
远东地区博物馆可能是整个哈巴罗夫斯克这时唯一开放的博物馆——就在其斜对面的阿穆尔地区军事博物馆本来是我的第一首选,但去了2次都关门谢客,一番翻译软件加比划地和看门的大妈沟通后,才知道这里似乎只在周末对外开放。不过在这座城市,关于军事和武力的痕迹其实随处可见,就在远东地区博物馆门口,就放着好几尊百年前的巨炮。
这是征服者的象征。
远东地区博物馆分为自然和人文两个馆,两个展馆之间并不相连,350卢布的门票性价比还是不错的。卖票的大妈(俄罗斯的博物馆几乎已经被大妈们全部把持了……)特意问了下我来自何方,当听到“China”的回答后她露出了笑容,指了指她办公室里挂着的红星——前苏联时代荣光或许依然被上了年纪的人所怀念,尤其是在远离俄罗斯欧洲中心的远东地区。哈巴罗夫斯克最大的城中广场也依然用列宁的名字命名——2天后,我在海参崴火车站的对面又见到了列宁同志的雕像,他挥舞着手臂,似乎满怀激情,面朝着金角湾。
列宁广场上款款而行的俄罗斯姑娘。
远东地区博物馆的自然馆并不太大,却颇为精巧,猛犸象的化石,恐龙的复原模型,还有西伯利亚虎、狼、熊和狐狸的标本被以场景复原的形式呈现出来,栩栩如生——在人迹罕至的远东,在那无边无际的西伯利亚森林里,也依然保持着这样原生态的风貌。
人文馆的面积显然要大上很多,当然大部分都与武力与征服有关——我在这里见到一幅油画,画面上一身戎装的穆拉维约夫伯爵颐指气使,咄咄逼人,而坐在他对面的清朝装束的官员则面如土色,唯唯诺诺,这应该就是1858年沙俄逼迫满清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瑷珲条约》的场景。
一旁的展柜里,则是俄罗斯人赫赫武功的证明,二战缴获自德国的武器、军旗和其他战利品——当然了,还有十月革命后的内战遗迹,当年白军一路败退,远东即是他们最后的据点,而红军则一路追击而来,在冰天雪地里双方连番恶战,败者遁入中国流亡成为历史上的“白俄”,而胜利者则将胜利建成了纪念碑。
布琼尼式骑兵帽和军用望远镜。
苏联在诺门罕战役击败日军的历史照片。
苏军缴获德军的战利品。
苏俄国内战争时期的军服和重机枪。
那张熊皮很霸气…… 反映红军与白军在远东作战的场景。
这座纪念碑,如今就矗立在哈巴罗夫斯克著名的蓝顶教堂旁边,战士们打着旗帜,拖着重机枪,看上去个个器宇轩昂。
是城市被森林占领了吗?